经络穴位新解:甲骨文证明经络是血管,现代中医的经络是忽悠
作者:关敏 商周时期的人已经知道,脉(永)就是血管。然而今天的中医却不承认经(脉)络(脉)是血管,这是最大背祖逆宗,不孝之至矣!独立于血管之外的经络是不存在的! 一,现代中医的经络穴位是忽悠 人体的“网络”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然而,现代中医称人体内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网络”,这就是经络系统。这个网络依阴阳而分布,联络脏腑,四通八达,气血赖以循行,其线路上的功能点就是所谓穴位,针刺这个穴位而产生的生命信息据说会通过经络而发挥神奇的效应。 但铁的事实是:全世界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是如此的娇嫩,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难道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经络并不存在。 中医说:经络是个闭合的环状结构,其中十二经脉,左右二十四条,维系着人的生命。如果二十四条经脉断了十二条,肯定活不了!但事实上,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与常人并无二致。唯一的结论是:经络系统(包括穴位)根本就不存在!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中医研究者用尽现代科技手段如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红外线、电阻测量、高振动声等等,企图在血管之外再找什么经络的实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用某种现代生物技术验证了经络的存在,但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仿佛《皇帝的新装》在继续上演,演出了一曲曲旷世闹剧。 二,经络就是血管 其实经络一点也不神秘,原先不过是大小血管的统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这段意思是:用解剖刀把死人皮肉切开解剖就可以看到经脉,甚至于还可以量。人体切开皮肉除掉脏脯之后眼睛明显可看到的而且遍布全身就是血管。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经脉是因为深埋在肌肉间才看不见,但是有一条“足太阳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眼睛就看得见,这不是血管又是什么?!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显然,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而数目少的叫经脉(即现代医学的大动脉和静脉),小而数目多得无法数的叫络脉(小的浅表静脉网和毛细血管)。 灵枢继续写道:“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叁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叁尺五寸,叁六一丈八尺,五六叁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叁丈六尺,五六叁尺,合叁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要是经脉真的像今天中医说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那当年黄帝们是怎能量出经脉长度?难不成黄帝们是外星人? 从功能看,经络里运输的是血和气。古人言之凿凿,“脉者,血之府也”,“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等。中医有“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篇),“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难经?论脏腑》),实际上就是在说经络中走的是血,有气为护。可见,经络就是血管。 血液里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但这不是古人所说的气。古人为什么认为经络里有“气”?这是因为技术所限导致的观察偏差。人死后动脉血管中血液排空快,血液基本淤积在静脉里。因此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在西方传统医学里也有类似的误会:统治西方医学千余年的盖伦医学理论认为静脉血管运输血液,动脉血管运输生命精气(vital spirit),二者在心脏借中隔小孔(对此小孔的否定标志着现代生理学的开始)进行混合。现代人都知道,动脉静脉里运输的都是血液。但在哈维之前,即使最伟大的医学家也没有搞清楚。 照《黄帝内经》的天人感应论,人为什么有12经脉,是因为地有十二经水。人为什么有365个穴位,是因为一年有365天。现代人很明白,河流的多少同人体无关!一年365天对应着365个穴;那么,北极圈的人一年到头就一天,半年黑,半年昼,那里的人只有一个穴位?由《皇帝内经》引申出的“奇经八脉修炼法”不过是巫(儒)医用以打发“无聊时间”的画蛇添足。《皇帝内经》连肝脏在人的左边右边都搞错,这不是草菅人命? 面对掌握了西学的国人的责难,民国初年的中医为了自保开始用神秘化的说法来回应,就是根本推翻自己老祖黄帝内经里的说法,把实实在在的人体器官和血管神秘化,开始宣称中医的五脏六腑不是真的人体五脏六腑,经脉也不再是血管,而是是现代解剖学没有发现的另一系统。从实证的医学退回到抽象的诡辩玄学。中医才在战乱不已民国苟活下来。 三,甲骨文的永即脉就是血管 《说文解字》云:“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但是,有个金文永字是个呈跪姿的人形,水在哪里?许慎的说解不足为训。当然,汉代的许慎见不到甲骨文、金文永字。但是,今天有了甲骨文和金文永字,提供了权威性的永字字形,由此可以推翻许慎说“永”的错误! 金文永字写做: 左边是彳,中间是人,右边是较长的曲画。彳有行走运动义,人即人体,长曲画表示人体上的血管。人体有动脉、静脉分布全身,主动脉和主静脉贯穿人体上下,其中有血液流动。永字的长曲画表示主动脉或主静脉,三部分结合起来表示血液在人体的血管中流动。所以,永是脉的本字。 也写做: 仍由三部分组成:左边彳,中间人,右边的长画没有刻意写得弯曲。 写做: 下边加了个止。止是人的脚印,可以表示行走,加止强调血脉运行。 再看那个写得很独特金文永字: 整个看来,是个面朝左边的人形,人形中间自上而下有一条曲画,与外边表示人形的两条曲画高低一致。可以看出,中间这一条曲画就是人的主动脉(或主静脉),所以,这样写的永字,仍是脉的本字。——而且,它更能说明永是脉,而非水流之形。 人体脉络 总之,金文永字告诉我们,永是脉的本字。 甲骨文永字写做: 也由三部分组成:彳、人、两点或三点。点表示血液,所以甲骨文永也是脉的本字。 写做: 左边是彳,中间是人,右边是彳的反写,即亍。彳与亍合起来就是行字,所以,这样写的永字,表示人有血液在周身运行,仍是脉的本字。 人的血脉分动脉和静脉,贯穿于人体上下,主动脉和主静脉又附属有支脉,其中有血液流动,很象是自然界之河流有主流和支流,两者有可比性。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而且,古人又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往往把人和自然界相比。例如,大地有土壤,人类有肌肉;大地有山石,人类有骨骼;大地长出草木,人类长出毛发;等等。所以,在古人的意识里,大地有河流,正可对应人类有血脉,水流之长长的纹理义由人体之主动脉、主静脉相比而来,不足为怪。后来永字多用其引申义,古人又加肉旁,写做脉,成为血脉之专字,永字本义遂晦。 脉也写做脈。于是得出一个数学等式:因为:脈 = 脉;肉 = 肉 所以,= 永 甲骨文反写的永字是: 仍是彳、人、点三部分,人面向右而已。 写做: 由人、彳组成,人面仍然向右,省去了点。 金文反写的永字写做: 仍是三部分,人面向右。 这些字可以视为字,但在甲骨文、金文中都用为永,可见永、是一字两体,永也是,也是永,——说到底,都是人的血脉。 所以,许慎对字析义不能视为的本义。 商代卜辞: “王其田于宫,湄日亡,永王。”(《甲》五七三) “商永。”(《合集》三二九二五) “帝其降永,在且乙宗,十月卜。”(《屯南》七二三) “永王”即商王长寿。“商永”即商朝长久。“帝降永”即帝降吉祥。 这充分说明商代的人已经认识到,血脉通畅是好事、是吉祥的象征,意味着健康长寿,活得长久!因此,“永”字在商代就获得长久、吉祥的涵义。所以,后来的汉语词汇中出现了永久、永生、永年、永世等,都有长久存在之义;永安、永宁、永平、永定、永泰、永康、永和、永昌、永嘉、永顺、永兴、永善、永福、永丰、永新、永清等地名,称之为永,都取其吉祥义。 《诗·国风·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永即水流长的意思。永为脉,主脉从头贯穿至足,故有长义。 长不仅有空间上的长度之义,还有时间上的长久之义。人之血脉充足,则寿命长,所以有长久义。引申之,则有远义,如:永远。 《六书故》:永,潜行水中谓之永。《诗》“江之永矣”,永也写做泳。 按:“江之永矣”,永也写做羕,泳、羕都由永而来,永是血液在血管之中暗暗流动,所以有潜行义,后来泛指,即人们熟知的游泳。人游泳也是在水中向前运动的,所以游泳字也作永,后加水旁辅助表义,泳遂成为游泳之专字。
,《集韵》:“,水分流也。” 即支流。后来加水旁表示类属,写做派。 派,水的支流称派,由血脉的支脉相比而来。 人手上的动脉,可以使人联想起河流的主流和支流,派的支流义引申为分枝,进而引申为学术上、政治上的派别都叫派。流派义引申为作风、风度,如:气派、派头。主脉的血液流向支脉,此义又有分配义,引申为派遣,委派,安排。 眽(mò),用眼瞟或斜视叫眽。字从即脉,有支流义,支流比之于主流有斜流义,目光有光,水流也有光,所以用目光瞟人叫眽,由表义,目旁辅助表义。 脉(脈)。即人体的脉络。脉脉,即用眼神表达爱慕之情。称之为脉脉,是因为脉即血脉,有暗中流动的意思,脉脉含情即暗中表示情义,而不直说出来。 总而言之,商周时期的人们已经知道,脉(永)就是血管。然而今天的中医却不承认经(脉)络(脉)是血管,这是最大背祖逆宗,不孝之至矣! 文章来源:这里 该文章在 2018/6/6 20:56:12 编辑过 |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